写在 20 岁生日的反思
date
Jul 11, 2020
slug
20
status
Published
tags
Essays
summary
这篇文前后断断续续写了三次。本来打算在 9 号当天写完的,结果内容有点多,加上拖延症一犯就拖到了 29 号(正好五月初八)又写了一点,但当时正赶上期末,也没有多少能认真写东西的时间,现在是 11 号,刚刚考完试,终于有点空把这篇东西写完了。
type
Post
转眼间就迎来 20 岁的生日了,最近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回想去年、前年生日似乎都还没有过多久。这样一个整数的生日,似乎不写点什么太没有仪式感了。
20 岁,一个曾经的我觉得完全遥不可及的年龄,已经悄悄来到身边了。我到现在还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是奔三的年纪,我曾经常和别人讲我对「八岁」的影响特别深刻,然而一转眼八岁那年也过了十二年了。
这 20 年,我在泰州出生,在老家待了几年后去过郑州,后来在广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直到大学阶段开始,北京这个城市又进入了我的生活。
如果要我描述一下 20 岁的我的状态,我的答案可能和上了大学的这两年一样:迷茫。真的很迷茫,自从考上大学之后,痛苦和迷茫似乎成了我生活的底色。不知道是因为迷茫而痛苦还是因为痛苦而迷茫,或许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促成的吧。我不想这种状态继续,既然 20 岁是这样特殊的一个时间节点,不如就趁这个机会,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
我是什么样的我?
这个问题我从很小就开始问自己。我曾经特别害怕自我介绍(当然我现在还是很怕,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说「曾经」),因为我总觉得我不会用几个词几句话来形容概括自己。
曾经的我
年纪小的时候可能不会想那么多,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总是和大家没心没肺地疯玩,或许是记忆不深刻了,但是那时候似乎很少有特别伤心难过的时候。真正对自己「不满意」可能是从六年级到刚上初中那段时间开始。当时就总想着为什么大家总不喜欢和我玩(哈哈好幼稚)?现在看来,当时我的脾气真的可以说是「古怪」。最近有次心血来潮翻了翻以前 QQ 空间的说说,当时就把我看傻了,不知道怎么形容我那种说话的语气,在现在的我看来,真的是感觉当时的那些句子都特别生硬,对他人的态度更是接近于无礼。看到偶尔发的一些聊天截图和评论区和好友的互动,我简直觉得我这种性格无比陌生。或许是当时觉得自己不够「酷」,想要通过一些特别的态度让周围的人留意我吧,很遗憾我选择了这种让人讨厌的态度,而且真的做过头了。那段时间的我确实很傻很傻,周围人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我自己,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事情到了高中开始就有了变化,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初刚上高中的时候内心就十分珍惜这个「新起点」的机会,我迫切地想在高中做好以前没有做好的事,想要成为一个自己满意、他人也喜欢的人。我选择了可能是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当「好人」。高中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真的是十分投入地「为他人着想」,和人对话的时候也总想着别人想听到什么,看见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能不能帮忙,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总想着要不要自己来做……这些举动听着仿佛很高尚,但实际上我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是个高尚的人,相反,我只是很功利地希望用这些举动换回一个「好人」的形象,让大家接受我、喜欢我罢了。
这个办法可能刚开始还是挺有效的,我起码不至于觉得自己不喜欢自己了。但是这种投机取巧的不良反应很快就显现了出来。首先我这些「为他人着想」「主动奉献」是有所求的,而这些举动往往又是投入回报比很低,这让我总觉得自己明明做了很多,但是周围的人却很少会愿意用我这样的程度对我。现在想想,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大家并么有像我这样这么想获得些什么,而我又表演得像个「好人」,好人往往是发自内心的好,大家自然也不会觉得我这个「好人」其实是希求用自己的「好」来交换一些东西。然而当时的我并不懂这些,因此我常常觉得懊恼,觉得自己明明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大家还是不会像我想的那样欢迎我、对我好。现在想想,真的是幼稚到可笑。也正因此,我开始感到「迷失自我」了,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因为我假装自己很好,一直选择迎合他人的喜好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我内心又深知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在这种真真假假中,我把我原来的自己也丢失了。我也更加害怕自我介绍了。
转折点在某天听父亲说了一句话,大意就是不要总想着大家要帮你,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永远是「帮你是情分,不帮才是应该」。我记得当时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发现我把太多事情想成理所应当的了,尤其是我觉得我对大家好,大家就应当也对我好。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很多时候这种单纯的想法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我「帮助」别人当「好人」是我自己的选择,同样的,别人如果愿意因此接纳我、回报我也是他们自由的选择,而不是我想的那样像「平等交易」般理所当然的;就算他们不接纳、不回报也是完全正当合理,因为这种双方都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所谓的「义务」就根本不存在。我也开始懂得,有时候可以随性一点,只要不为了邪念伤害他人,不破坏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就是正常的了,没有人规定自己的价值一定要从他人的认可中取得,不是大家都喜欢才是代表性格好,其实只要大多数人不讨厌就是正常了。我之前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只有大家都认可我我才能认可我自己,但我现在觉得,他人的认可其实没我以前想的那么重要,因此我也放下了功利主义的包袱,不再为了换回他人的一句肯定而做一件事情,而是因为自己内心觉得这是对的去做一件事情。这个转变真的让我和我身边的人都轻松了很多,应该也能算是高中的我很重要的一次成长了吧。
然而我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转变就记起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依然还是害怕自我介绍(笑),但是我相信我这是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吧。
现在的我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转变,我不再重视大学这个「新起点」了,但是现在回想我的不重视有点过头了,简直能称得上疏忽。首先我填志愿的时候天真的以为第一志愿是稳定能进的,所以根本没有认真对待、甚至还把一个不怎么了解的新学校填了上去(是的就是我现在这个学校),志愿填报截止的当天六点躺在老家床上看《权力的游戏》,又很自信地没有做最后检查,于是我当然就得到了一个让我惊讶的录取结果。进入大学之后,我更是感觉自己没有「积极」地去面对新生活,也没有主动融入这个新环境,而是以一种慵懒的姿态,消极地任由时间流过,躺在命运的浪潮里,它把我冲到哪里我就继续在那躺着。我一边跟以前的朋友吐槽班上的人都没认齐,一边却从来不去主动参与社交;一边抱怨自己学校什么活动都没有,一边却不愿意参加少得可怜因而宝贵的学校活动;一边说自己的大学生活特别孤独平淡是个假的大学,一边却孤立自己、和身边所有人表现出一副社恐的样子,推开所有可能的朋友。总而言之,我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并不满意,这种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整天浑浑噩噩的日子真的会消磨人的意志力,如果我任由自己这样下去,我可能就离心目中那个讨厌的自己又不远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虽然从正面概括自己很难,但是从反面挑出一两个自己不满的缺点还是相对容易的。我从几个星期前就开始想,想了很多很多零零散散的东西,大抵可以分为两方面。
首先我极度缺乏自控力。
我数不清多少个自己雄心勃勃的下午被 YouTube 的算法击垮了,我明知道自己有事情要做,有定好的计划不能拖延,然而对于眼前的消遣娱乐,我基本上是毫无抵抗能力。每每事后回想,我都不能理解我是如何背负着被死线压着的焦虑,欣赏一个个视频、一集集电视剧、一部部电影的。但是当时的我,就是愿意在眼前的满足和长久的益处中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就因为这种怪异的坏习惯,所有的事前计划对我来说基本上都是无效的了,因为我计划做得再好,总会有一天不完成,而只要有了那一天未完成的积压,我完成计划的阻力就更大了,我也就更容易滑向低级的娱乐。
我曾经也不是没有过那种理想的高效率生活,但是仿佛在我的印象中这些日子都没有长久,我一时半会想不出原因,但至少我知道当下寻找一个能让自己保持清醒、做真正有利与自己的事情的办法是迫切的。
其次我十分浮躁。
这种浮躁体现在很多方面,上面说的总是沉迷于短平快的消遣就是其中一种。而对于学习,我更是完美印证「舌尖效应」。这个评价最早还是高中历史老师警示我时提出的,现在看来真的十分准确,我对所有的知识满足于入门的一知半解状态,仿佛我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为了真正掌握它,而是为了让我看起来好像掌握了它。因此我沉迷各种粗浅的「科普」内容,我可以花很多时间看一堆短文章、短视频,但是我可能不愿意花同样的时间看教材、啃论文。有时候我会给自己找理由说我可能是不喜欢所学的内容,但是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领域,我同样也是浅尝辄止,一旦开了点头了解了一些基础的东西,我就没什么动力继续深入了。短文短视频总能轻易给我营造出一种「我在学习」的假象,其实是把我困在了刚刚迈入的舒适圈里,而我正好讨厌满足于待在舒适圈里的自己。
我或许不能立马摆脱浮躁,但我相信意识到我是个浮躁的人、承认浮躁是自己的致命弱点,或许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我?
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原子习惯」的内容,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我们的每个小习惯就像是构成我们的原子,换言之,我们的习惯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对此我真是深感赞同,我不止一次制定计划、不止一次写下我对生活的期望、不止一次使用各种效率工具、应用,希望通过这些,我能成为理想中那种高效的人,过那种有意义的人生。然而事实情况是我不止一次被我自己讨厌的、固有的习惯打败。或许我能支撑一天两天,时间一长我就会又自动滑落回以前浑浑噩噩的生活习惯里。
我不想因此就失去期望,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里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带者虔诚的态度再次展望一下未来,幻想一下我理想中的生活,仔细思考一下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
首先我希望我能静下来。
这个期望似乎从中学开始,就有无数老师给我提过,然而当时的我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安静什么叫做浮躁。在当时相对压抑、限制很多的环境里,安静或者浮躁几乎在严格的时间表下是看不出区别的,除非天天逃课不交作业,不然真的看不出安静的人和浮躁的人有什么区别。然而到了大学,尤其是这个大学以后,当我能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了,我才看到了安静和浮躁之间从心态到行为的巨大差异。当我下课合上电脑装进书包就准备回宿舍,认为今天的学习时间已经结束时,有的同学留在课室,他们的学习时间才刚刚开始;当我考试前还在焦虑地看着课本,试图理解我上课就应该熟悉掌握地知识时,已经有同学在信心慢慢地准备下一科考试;当我终于考完试觉得可以好好放松一把时,有的同学已经启动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者开始交换、出国了。差距就在每天的不经意中越拉越远,就如同我上面说的,每一个细微习惯的差别,让我和其他优秀同学完全成了两种人。
因此我希望我能方下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心态,回忆一下中学时期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时候不是学校和老师压着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在消费碎片信息中浪费更多的时间了。或许开始看看书,或许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看一部电影,让自己能在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有长远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被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碎片内容一点点蚕食自己仅剩不多的可怜精力。
其次我希望我能积极。
前面说过,到了大学,我整个人都是懒散消极的。选课前夕还不知道自己能选课、该选什么课,奖学金申请材料快要截至提交了还不知道自己原来也符合申请条件,怎么计算学分、怎么申请项目、怎么出国交换一概不知,有时候我真的怀疑要是离开了我那两个认真的室友,我的大学生活还能不能好好进行。我印象中我曾经不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希望我成为这样的人。我猜想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对大学阶段巨大的心理落差,但正如前面说的,这怪不了除了自己的任何人,既然已经结出苦果,那就请安静品尝,这不是选择安逸的理由。前些天和我弟一起看哈利波特,里面邓布利多有句台词我特别喜欢:Happiness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darkest of times, if one only remembers to turn on the light. 更何况我相信自己现在的状况远远还不算 darkest of times,我要做的就是点亮那盏灯,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毕竟对于消极的人,生活每天撞向自己,而对于积极的人,自己每天都拥抱生活。
再者我希望我能多做。
有次晚上睡前聊天,我和室友倾诉我上了大学来的种种悲伤迷茫失望痛苦,室友苦笑,说他曾看过杨绛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只觉醍醐灌顶。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无用的「想」上,我整夜整夜地想生活的不公,想过去的错误,想别人的说法,想自己的未来……然而大学阶段除了教科书我真的一本书都没读,一件大事也没干成,在思而不学中浪费了我两年的时间。我总是在抱怨生活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不该这样生活,然而我却从来没有为了改变现状真正做点什么,这必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我希望未来的我能做一个敢于行动的人,因为空想永远都是原地不动,只有迈开步子,才更有可能让自己向目标的方向前进。
说到这里,最后我希望自己能找到目标。
无论是什么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都会强调目标的重要性,但我一直不以为意。因为他们说的目标总是和自己的心之所向联系在一起,什么找到热爱、找到乐趣……但我现在过的生活和我向往的完全不同,我从来没想过会真的一辈子读文科,也从来没想过这辈子专心做研究,也没想过以后做律师还是做什么。有段时间我甚至因为这个难受得睡不着觉(当然就是光难受,什么都不做的那种),然后想着什么下辈子有机会一定学计算机科学或者摄影设计之类的,因此我从来也没有认真地想过按照当下的现实,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期盼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坐在法学课堂上,每当听到老师说「你们以后都是以法律为业的」或者看到和法律有关的竞赛、培训的时候,我都感觉到内心一阵强烈慌乱,我内心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我我永远都进不了法学这个圈子,因此只要一想到未来我可能注定就要在这个圈子里生长了,我就感到满满的慌张和不确定。但理智告诉我,一直这样想下去不是办法,现实已经如此,这场游戏里,我被发到的就是这样一手牌,我可以不打,直接离开游戏,但我目前没这个打算。既然要继续打下去,羡慕别人牌多好没有用处,也有其他比我牌更差的人,但这些我都改变不了,我能做的只是把我目前的这把牌认真地尽可能打好而已。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完全接受命运,不逃避直面惨烈的现实真的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而我恰好在这种事情上很缺少勇气,所以原谅我,我可能还要一点时间去适应,但是我也意识到了,这样一天天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所以,还是希望自己能早点认清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空想,着手做必要的努力吧。
尾声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形第四
我一直特别喜欢《孙子兵法》里面的这句话:「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不论世界如何变化,提高自己永远都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而我却经常了解太多信息,真正提高自己的事情又做的太少,因此我一直希望用这句话警示自己:在埋怨世界时先看看有没有严格要求自己。20 岁了,18 岁高考前写的时间胶囊我根本不敢打开,因为我很清晰地记得,里面的每个充满好奇和憧憬的问题,目前的我都没有颜面去回答。认真度过的一年可以很长,希望明年这个时候的我,能相对从容地面对18 岁的我对自己的期盼吧。
20 岁了,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和以往一样:要永远天真,永远保持好奇,没人可以代替你过你的人生,胡思乱想的事情死后有的是时间,这辈子还请冷静而认真的生活吧。
本文禁止转载